煤炭港口变身旅游打卡地,集装箱码头实现“零碳”作业……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近期,记者在天津、沧州、唐山等沿海城市调研发现,作为京津冀地区的出海口和航运枢纽,天津市与河北省的重要港口运用数字化手段减排降耗、减少污染,在提升效能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5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改善趋势,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煤炭港口拥抱碧海蓝天 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的黄骅港是中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出海口,每年煤炭下水量超过2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下水量的约29%。然而,被中国港口协会评为“五星级绿色港口”的黄骅港,曾经长期面临煤灰治理的难题。 “以前在码头工作一天,下班后全身只有牙齿是白的。”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经理王霞对黄骅港的蜕变深有感触。二十年前她刚进公司时是煤炭堆料机操作员,那时一线工作人员的深蓝色工服总会被煤灰浸得漆黑,而如今她的制服已经换成白色衬衣,穿一天都洁净如初。 一列装载有约8000吨煤炭的列车从晋北驶入黄骅港,会经过这样的旅程——第一站先来到翻车机房,每四节车厢会依次被环形翻车机牢牢卡住,在20秒内整体翻转约160度,在煤炭全部倾泻而出的同时从两侧喷出细密水雾,煤尘几乎不见踪影。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三部副经理许宁介绍,这套干雾抑尘系统通过高压将水打成3到10微米的水颗粒,与黑色煤尘结合,抑尘率达97%。倒出的煤炭由遍布码头的皮带运输系统输送至堆料、取料和装船各个作业环节,每个流程都配备抑尘装置,皮带回程时也会被自动清洗干净。 同时,为防止抑尘系统产生的煤污水入海,黄骅港建造了面积70余万平方米的生态水系统,通过其中的三个湿地接收和净化污水,也为海鸥、鸬鹚、中华虾等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除了黄骅港,中国其他煤炭港口也用上了自动化和数字化环境治理手段,其中位于唐山市的国投曹妃甸港实现了翻、堆、取、装全流程远程集控,并通过智能生态运营平台对粉尘、气象和场垛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国能天津港务码头通过船体姿态自动化实时检测系统,有效减少船舶在港停时,降低污染风险。 “零碳”码头开启绿色海运 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从海上远远地就能一眼认出——装扮着七彩涂装的场桥和岸桥有条不紊地搬运着集装箱,近百辆新一代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来回穿梭于堆场各处,码头北侧两台4.5兆瓦分布式风力发电机风机的叶片缓缓转动。 这就是建成于2021年10月的“智慧零碳”码头。它不使用化石能源,全部采用电力驱动生产活动,能源消耗百分之百来源于“风光储荷一体化”系统,达成能源消耗和生产环节的零碳。5G、人工智能、北斗系统等“利器”傍身,2022年,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最高的船舶平均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36自然箱,单桥吊的平均运行效率提高了20%,单箱的综合能耗降低了20%。 港口作为航运枢纽,在全球碳减排进程中意义重大。据统计,全球范围内交通领域碳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交通领域的排放中有约10%来自航运。 “现在C段智能化码头自身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每年达5600万度,可以完全覆盖这个码头生产和办公的用电量需求。”天津港集团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范景民说。据统计,智能化码头实现绿电自给自足,投产至今年1月底已累计减少2.7万吨碳排放。 下一步,天津港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零碳排放。范景民介绍,今年上半年,天津港三个汽车滚装码头已实现零碳排放。港区还设立了海洋环境监测系统,通过海下摄像头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为相关科学研究收集数据。 清洁岸电护航港口减排 在天津港南疆港区14号泊位,一艘5万吨级别的煤炭运输货轮徐徐靠岸,却听不见发动机的轰鸣。一条胳膊粗的电缆从二层甲板缓缓降下,三名工作人员从岸上接力把电缆拖至一旁的6千伏高压岸电插座箱,再合力抱住接口推入插口内,一艘庞然大物就这么“充上电了”。停泊期间,这艘货轮不再开启自身燃油发动机系统,完全使用岸电供能。 天津南疆海事局危防中心主任张会国告诉记者,停港船舶连接岸电是防治港口空气污染的手段之一,不仅能大幅降低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细微颗粒物排放,还能为航运企业节省燃料成本。 据悉,天津港已经实现全部集装箱、干散货泊位岸电全覆盖。张会国表示,今年以来,南疆港区码头岸电使用量达到302艘次,减少硫排放约13吨、碳排放约242吨。 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入推进港口绿色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截至2021年底,主要港口五类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75%。 “绿色、高效、零碳是未来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范景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