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江阴港区。
海峡两岸海上直航福州港首航。(陈本星 摄)
马士基航运欧地线首航福州港。(陈本星 摄)
“一集一散”核心港区地位大幅提升,港口企业活力释放,周边省份货物“借闽出海”意愿更加强烈,临港经济发展迅猛……“十二五”期,福州港的面貌发生巨变,由此带来港口规模和适应能力、竞争实力等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于自2011年9月起,福州、宁德港口实现一体化整合。新组建的福州港口管理局按照 “大港口”、“大物流”“大通道”发展战略,从资源整合、连片开发、公用为主、腹地拓展等方面着手,推动福州港海峡西岸航运主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
前不久,记者去现场采访,听相关人士讲述福州港的嬗变及其背后的故事。
集中连片
“一集一散”规模凸显
“这几年来,福州港的变化真是太明显了!”指着辖区分布示意图,福州海事局通航处副处长林国潮对记者表示。作为海事人员,福州港口近年来发展的每一步,林国潮都是见证者。
“你看,福州港如今形成了‘三湾一澳’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一集一散’两大核心港区的盘子越做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强。” 在林国潮看来,经过“十二五”期的发展,过去福州港存在的散、小,功能单一等问题,都得到大大改善。
“一集”的集装箱核心港区——江阴港区,集装箱航线从2010年15条(其中远洋干线5条)发展至2015年的21条(其中远洋干线6条),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的64.67万TEU发展至2015年的110万TEU(预计),年均增长11.2%。
“一散”的散货核心港区——罗源湾港区,大型散货码头已成连片之势,货物吞吐量从2010年的2458.5万吨发展至2015年的4700万吨(预计)。“水水中转”业务发展迅速,2015年预计可完成“水水中转”吞吐量1160万吨,已成为武钢、沙钢、南钢铁矿石和江西黄金埠华能电厂煤炭等原材料主要进口基地。
“2012年以来,罗源湾港区30万吨级以上超大型船舶靠泊已成常态;江阴港区满载箱量达1.31万TEU的超大型干线班轮也已安全进出。” 林国潮如此感慨。
林国潮所在的福州海事局,自2012年起有一项重要任务是监管在福州港近海来往航行的“穿梭巴士”。自2012年起多条点对点集装箱支线开通。这些“穿梭巴士”因船小、航次密集,给监管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有利于港区的功能布局调整和优化,林国潮很赞赏:“闽江口内港区的集装箱通过水路向江阴港区集中,可使集装箱干线港区越来越强,而闽江口内港区则可以脱开身,向以服务沿江产业和旅客运输为主的功能转变。”
与此同时,大宗干散货核心港区罗源湾港区也积极发挥深水优势,通过“港外中转、港内中转、港铁中转”等多种方式,使中转业务量剧增。
“促进港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是我们一直在引导和推进的重点工作。” 福州港口管理局局长徐伦焕表示。
在此过程中,港口功能布局得以极大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迅猛发展。
福州港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港预计共可完成港航建设投资143.8亿元,为“十一五”期的1.6倍;新增泊位24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11个,10万吨级以上(含结构按10万吨级)6个,新增通过能力3867万吨。其中,江阴和罗源湾两核心港区预计共完成港航建设投资61.98亿元,占全港的总投资的43%。
这些变化,很大程度源自于自2011年9月起的福州港口资源整合。
这一次整合,福建省委、省政府打破原有行政区域,将原福州港和宁德港整合成新的福州港,从一港五区变为一港九区,跨福州市、宁德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两市一区”,并在福州市港口管理局和宁德港务局的基础上组建福建省福州港口管理局,实施港口行政统一管理。新组建的福州港口管理局按照 “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发展战略,从资源整合、连片开发、公用为主、拓展腹地等方面入手,努力转变港口发展方式,推动着福州港阔步向前。
政策扶持
企业活力加速释放
江阴港区,一字排开的5个集装箱泊位形成岸线近1.7公里的现代化集装箱港区。在3号和4号泊位之间的码头前沿,一条绿色的铁丝网隔离带已被打开,集卡在这里来回行驶。
“这是2013年5月30日打开的,从那时起,原来一条岸线上的三家集装箱企业的5个泊位实现‘统一’:统一了经营管理队伍、统一了生产经营系统,统一了企业品牌。” 福州港务集团控股的福港集箱总经理助理陈佐良表示,一体化整合后,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在码头运营和业务拓展上产生良好协同效应。
据介绍,福港集箱的投资人除了福州港务集团外,还有全球第二大港口运营商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PSA的加入,使其先进的港口经营管理经验得以引进。PSA还利用其在国际海运界的影响力,协助吸引船东、货主和物流商等世界海运客商来江阴开辟远洋干线。
这只是政策引导,推进企业间融合的一个缩影。
借港口管理部门推进资源整合的东风,福州港务集团还分步骤推进与原宁德港的融合。2014年与宁德港务集团合资成立新公司,共同经营宁德漳湾作业区8号、9号集装箱泊位,并开通宁德至江阴的班线。借鉴这一成功模式,今年福州港务集团还将推进管理输出,布点布线,形成更有力的辐射。
“企业的活力大增。”福州港务集团总经理陈剑钟对记者表示,集团近年来能逐步从闽江口河口港向江阴、罗源湾等深水港区进发,不仅得益于港口整合,更得益于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福州港口管理局积极建议并协助福州市政府先后出台《加快江阴港区发展的意见》、《拓展福州港口经济腹地推进陆地港建设发展意见》等扶持政策,尤其是2013年8月出台为期三年半的《福州市鼓励福州港口生产发展补贴及优惠政策》,今年进行适当调整,对核心港区的生产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此外,推动航道单位“两局一处”改革,完成局属8家企业的脱钩工作,营造出更好的港口经济发展秩序。
对港口经济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还不止这些。
“十二五”期间,福州港口管理局积极推进海铁联运,在青州、马尾作业区及铁路之间实施集装箱海铁联运;与企业多次赴江西、湖南等地进行推介,助力海铁联运深入内陆腹地,贯通闽赣。
如今,江阴港区海铁联运实现常态化运作,吸引了更多福建周边内陆省份的货物“借闽出海”。正是看中这一优势,上汽集团选择福州江阴作为福建沿海地区的集散中心。借力海铁联运,福州港务集团则积极打造大宗散货物流链、海铁联运物流链、进口整车物流链。
“海铁联运促进了集团从港口运营商向综合物流运营商转型。”陈剑钟说。
港口活力释放,吞吐量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福州全港货物吞吐量由2010年的8545.12万吨发展至2015年的1.45亿吨(预计),年均增长11.2%,集装箱吞吐量由2010年的147.05万TEU发展至2015年的235万TEU(预计),年均增长9.83%。
凭借毗邻台湾的优势,福州港对台客货运输发展迅猛。对台客运量从2010年的2.84万人次发展至2015年的12.86万人次。对台集装箱运输平稳增长,两马“三通”航线继续巩固。
内联外拓
临港经济提速快跑
周边有6个集装箱吞吐量超千万TEU的港口,对货物的虹吸效应明显。同时,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江西、湖南等沿江大宗货物和集装箱在长江口转运。福州港的优势遭受挑战。
然而,经过“十二五”期的发展,福州港的内联外拓作用正不断增强。
“来福州港的船越来越大,我们的代理业务也越来越繁忙。”作为资深的外轮代理工作者,中国福州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区域经理蔡孙东对福州港近几年的发展感触颇深。
在蔡孙东看来,在当前航运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周边港口多,很多海上货物都是“漂货”(进港前还未确定停靠哪个港口),福州港吞吐量和大型船舶靠泊量还能逐年攀升,实在难得。
“这与近几年福州港连片开发、一体化整合等是分不开的,专业化深水码头的内引外联效益持续扩大。”蔡孙东说。
得益于港口的崛起,临港产业也迅速集聚。
走进罗源湾南岸的可门作业区,一座座厂房鳞次栉比。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城郊,如今已成为现代化临港新城。”见到记者,罗源县负责人说,该县利用罗源湾优越的港口岸线资源发展临港经济,深入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取得良好效益。目前,罗源已初步形成了港口物流、冶金建材、轻工食品、船舶修造、机械制造五大临港产业集群。
罗源临港产业的兴起,只是福州临港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
记者了解到,按照“以港口引导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以经济促进港口”发展原则,经过港口管理部门等多方的推动,临港工业项目落地港区周边,以港口开发带动临港产业发展,港口经济发展已成为福州、宁德和平潭“两市一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几天的采访,记者也真实地感到:港口资源整合,大大提升了港口群经济集聚和产业派生能力,使福州这座港口城市生产力布局从被动型变为主动型,从过分依赖内陆腹地资源转变为综合利用海内外资源,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
“如今,福州港正紧抓福建自贸区叠加海丝核心区的‘双区合一’优势,谱写着更加富有新意的篇章。”徐伦焕自豪地对记者表示。
(记者:周献恩 通讯员:钟承荣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 福州港口管理局 提供)
■大数据
超大型散货船靠泊华电储运10号泊位。
海铁联运开通。
江阴港区整车业务发展迅速。
●港航建设投资和核心港区建设实现突破。“十二五”期全港预计共可完成港航建设投资143.8亿元,为“十一五”期的1.6倍。其中,江阴港区和罗源湾港区核心港区预计完成61.98亿元,占总投资的43%;新增泊位24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11个,10万吨级以上(含结构按10万吨级)6个,新增通过能力3867万吨。
●港口运输生产和核心港区发展实现突破。“十二五”期全港货物吞吐量由2010年的8545.12万吨发展至2015年的1.45亿吨,年均增长11.2%,集装箱吞吐量由2010年的147.05万标箱发展至2015年的235万标箱,年均增长9.83%。
|